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
具体来说,创新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含义:
1.创新的目的是解决实践问题,是一项活动。
2.创新的本质是突破传统、打破常规。
3.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价值与时间、空间有关。
4.创新可以在解决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广泛范围内发挥作用,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业。
5.创新以取得的成效为评价尺度。
二.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四阶段理论”是一种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而且具有较大实用性的过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
三.创新的原则
(一)科学原理原则
创新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原理,不得有违科学发展规律。
为了使创新活动取得成功,在进行创新构思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
2.对发明创新设想进行技术方法可行性检查。
3.对创新设想进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检查。
(二)市场评价原则
创新设想经受市场考验,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要按市场评价的原则来分析。其评价通常是从市场寿命观,市场定位观,市场特色观,市场容量观,市场价格观和市场风险观七个方面入手,考察创新对象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前景,而最基本的要点则是考察该创新的使用价值是否大于它的销售价格,也就是要看它的性能是否优良、价格是否合适。
但在现实中,要估计一种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不难,而要估计一种新发明的使用价值和潜在意义则很难。这需要在市场评价时把握住评价事物使用性能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结论。
(三)相对较优原则
相对较优原则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四)机械简单原则
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结构复杂、功能冗余、使用繁琐已成为技术不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机理简单原则。为使创新的设想或结果更符合机理简单原则,可进行如下检查:
1.新事物所依据的原理是否重叠,超出应有范围;
2.新事物所拥有的结构是否复杂,超出应有程度;
3.新事物所具备的功能是否冗余,超出应有数量。
(五)构思独特原则
在创新活动中,关于创新对象的构思是否独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六)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
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是指在分析评判各种产品创新方案时应注意避免轻易否定的倾向。
四.创新的类型
(一)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使其性能更好,外观更美,使用更便捷、更安全,总费用更低,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为产品是满足社会需要,参与竞争,直接体现企业价值的东西,因而这是企业创新的主要任务。
产品创新可在3个层面上实现:
(1)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
(2)产品结构方面的改进。
(3)外观方面的改进。
(二)技术创新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实践中相邻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划分甚至很难界定)。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了相应的经营制度。但是,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同样,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而当管理制度的改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则必然会引起产权制度的革命。因此,反过来,管理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营制度,经营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产权制度。
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中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职能创新
职能创新就是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方面采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五)结构创新
(六)环境创新
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
就企业来说,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新产品的开发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其实,市场创新的更多内容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即在产品的材料、结构、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或通过市场的地理转移,或改进交易和支付方式以及通过揭示产品新的物理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也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来赋予产品以一定的心理使用价值,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从而诱发和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增加产品的销售量。